您现在的位置:工作动态 > 团青要闻 团青要闻
滁英之声春节版“说新春”第九期
作者:栗彦东 来源:凤阳县实验小学 更新时间:2021-02-20 10:28:02 浏览量:

第九期:《说新春》

选送单位:凤阳县实验小学

  主办单位:少年先锋队滁州市工作委员会、滁州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

 

~广播内容~
 

  大家好,这里是“滁英之声”红领巾广播站,我是本期播音员王禹骁,来自凤阳县实验小学三(8)启航中队。
 

  说凤阳,道凤阳,凤阳是个好地方!
 

  凤阳,古称“钟离”、“濠州”,是全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,有举世闻名的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。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,是八仙之一蓝采和的成仙之地,是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之地,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。
 

  今天,我将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家乡凤阳民间的过年习俗。
 

  新年好呀,新年好呀,祝福大家新年好!我们唱歌我们跳舞,祝福大家新年好!
 

  春节,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。千百年来,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过春节的习俗。凤阳民间就有许多很有意思的过年习俗,比如:“牛吃年夜饭”、“矮女孩打椿”、“出嫁女垫缺”。
 

  牛吃“年夜饭”听起来就很有意思,是不是?在凤阳,除夕晚上的“年夜饭”是最讲究的,农村家庭一般是上十碗菜,俗称"十大碗",前五碗是规定,家家都有的鸡、鱼、肉、蛋、喜元子,后五碗是各家各户自行搭配。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,一是火锅,二是鱼。火锅沸煮,热气腾腾,温馨撩人,说明红红火火;“鱼”和“余”谐音,是象征“吉庆有余”,也喻示“年年有余”。最后多为一道甜食,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。
 

  一大家成员围成一桌,吃“十大碗”年夜饭,最后每人在碗里剩下半碗米饭或一个馒头,一方面寓意“年年有余”,一方面是作为家里老黄牛的“年夜饭”。据老年人说,这个习俗由来已久,以前没有农机,犁田、拉车、打场等最苦最累的活都是牛干的,为每家每户赚取了丰收。有时活儿太难太重,动作稍慢一点,或者实在干不动了,还要挨主人的鞭打和恶狠狠的斥骂。日复一日,月复一月,“打一千,骂一万,三十吃顿年夜饭。”年三十“月穷岁尽”,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了,当人们欢天喜地过年的时候,也给耕牛吃上“一顿年夜饭”。男主人从“十大碗”里拨一部分菜肴,再把家庭成员吃余下来的“年年有余”的米饭、馒头覆盖在菜上,端给辛苦耕作了一年的耕牛享用。
 

  此时,男主人一般情况下会站在一旁,观看牛第一口吃什么,如果第一口吃下馒头,就预示着来年小麦会大丰收,如果吃米饭就预示着来年水稻会高产。
 

  2月4日前后,为每年二十四节气之首——立春,在凤阳民间,这天有一项重要习俗——“咬春”:炸春卷、吃春卷,又叫“报春”,这是人们对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的美好祝福。除“咬春”外,在民间还有“打春”的习俗,此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女儿长高、长大、长漂亮的美好期盼。
 

  那什么是出嫁女为父母“垫缺”呢?
 

  在凤阳,有已经出嫁的闺女大年初二回娘家给父母“垫缺”祝寿、过“旬头”祝寿的习俗。出嫁的女儿待父母到六十岁后,凡是逢年龄尾数是3、6、9,在年初二要去垫缺,这样父母就会平平安安,身体健康。
 

  现在,在凤阳依然保留垫缺的风俗,就是让那些因工作忘记父母的子女在百忙中想起父母来,用行动来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。这也是一种崇善、崇真的体现。
 

  亲爱的队员们,我的家乡凤阳的过年风俗是不是很有意思?我的家乡凤阳还因“帝王之乡”、“花鼓之乡”、“改革之乡”、“石英之乡”、“曲艺之乡”和“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享誉海内外。欢迎你们来我的家乡做客!
 

  本期的滁英之声到这里就结束了,感谢大家的收听,我们下次再见!
 

~本期幕后~
 

红领巾小主播:王禹

指导老师:钱庆禹